数据来源:wind,好买研习社。时间区间:2018.1.2-2024.10.23

市场经过近期交易日的快速回调,温度迅速回落,今天(2024/10/23)市场温度为57.13℃,处于中性区间。近期市场较为震荡,仓位较高的需谨慎加仓,仓位不足的,可以逢低分批加仓。

实盘表现回顾

上周市场宽幅震荡,得益于周五的拉升,大盘全周涨1.29%,整体赚钱效应还不错。偷懒实盘中的所有产品均获得了正收益。

本周多空焦灼,市场陷入小幅震荡的局面。偷懒实盘已经转亏为盈,截至昨天(10.22)收盘,我要偷懒实盘的收益率是0.89%。

数据来源:好买研究中心,好买研习社;周度数据时间区间2024/9/14-2024/9/18

债市逐步企稳,股市整体也有较好的赚钱效应,固收实盘作为一个偏固收+股票的实盘,最近的表现也不错,截至10.22,固收实盘的收益率为1.92%。

4月底建仓以来,经历过大盘从3100多点跌到2600多点,也经历过一波较大的债市回调,但固收实盘表现稳健,期间最大回撤仅-0.92%。

对我们实盘感兴趣的朋友,想看实盘的具体持仓明细的,记得加入慕青核心基金圈子,群里我们会及时发布发车、调仓信息,以及解答大家疑惑的实盘问题。

牛市还有必要做资产配置吗

最近在群里看到很多人赎回债基买A股,恰好我们APP那边也收到了这样一个问题,A股市场现在的赚钱效应很好,为了多赚钱,是不是应该把债基、海外资产全换成A股资产啊?

有这个想法的危险了。

首先A股波动大,你不一定拿得住。

很多人说牛来了,牛真的来了吗?

市场连跌3年,从估值、相对点位等角度看,确实非常便宜了,哪怕经过这一大波上涨,好买的市场温度计显示,也还是比较适中的。

加上我们也看到了上层稳定股市的决心和动作,市场大概率是要起来了。但即便是牛市,上涨途中也是多有震荡的,震荡的过程中,你会不断怀疑牛市,最终指数涨了,但你亏了。

就说最近的行情吧,十一之前大涨,所有人相信牛市来了。节后第一天开盘冲涨停后回落,套住了一群追高的人,10月9号,上证指数暴跌6.62%,很多个股或者ETF都跌停。之后震荡下跌了几天,又有很多人说牛结束了。

不信,看看你身边有多少人在回调过程中割肉了?然后随着这几天市场的再次上涨,又有多少人开始追涨?

其次,资产是轮动的。

要知道,A股在这轮大涨之前,可是连跌了3年,而同期,海外多个股市大涨,债券基金也走出了一波牛市。

数据来源:wind ,时间截至2024.10.23

很显然,如果过去三年只配置了A股,就会一边承受A股的下跌,一边眼红海外的大涨,甚至三年下来,还大幅跑输一直看不上的债券基金,还经常因为市场涨跌夜不能寐。而只配置美股资产,又会错过最近A股的大涨。

有的人会说,我在A股涨得好的时候买A股,债券涨得好的时候买债券就好了,美股强势了,买美股。相信我,没有人能完美踩中节奏,只会两边打脸。

21年市场高点,有多少人卖出债券基金,追涨了大涨的A股?

就在9月初,我还看到不少用户,终于禁不住美股上涨的诱惑,割肉A股,满仓美股。

那面对可能继续上涨的A股,资产配置应该怎么做呢?

核心是,不要踏空,拒绝冒进,灵活仓位管理。

1.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可以多配点A股资产。

比如你最多能承受20%的亏损,平时比较舒适的资产配置结构是40%的股基+60%的债基。现在可以适当的增加10%的股,减少10%的债,变成5:5。

2.注意买入节奏。

很多人比较冒进,10.8一开盘就满仓冲进去,导致后面很被动。

要知道,市场的上涨不是一天完成的,不是说,今天不买,后面就没机会了,所以不要着急把子弹一次性打光。对于股票这种波动较大的品种,分批买是最好的方式。

3.形成仓位管理的概念。

除非你能忽略市场波动,管住手,一直持有到积累足够的涨幅果断卖出,否则不建议满仓。这种人也几乎不存在。

留点仓位,可以做一些灵活的操作,比如跌了加加仓,涨了卖一点。有现金在手,之后遇到行情变化,更淡定,后续的补仓也能有子弹用。

同一段的行情,不同仓位水平,操作也可能不同,比如,仓位轻的,在市场回调5个点就可以考虑加仓了,但仓位重的可以等回调幅度更大一些再加仓,如果不出现更大的回调,至少也有较多仓位不踏空了。

把握住了这三点,在急涨急跌的市场中,投资也都可以很舒服的。

如果你想获得最新的实盘信息,学习组合构建方法,可以加小助手进我们的实盘群啦。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应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特别提醒,基金在封闭运作期间或特定持有期间存在无法赎回的流动性风险。

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该将本文的内容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因素。对于本文可能涉及的观点、报告、解读、推测、市场资讯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我公司观点,请务必审慎对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您结合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